汪朝
说句实话,我来谈这个题目,实在不够资格。首先,我不懂书画;其次,我也不能说很懂我父亲。只能说说我眼中的父亲与他的书画了。
父亲会画画,喜欢画,这我们早就知道。家里曾有一本莫扎特的歌剧曲谱,是五线谱,谁都不识,不知从哪儿来的。但开本比较大,好像是16开,印刷很精美,封面封底是淡黄色的硬厚纸。父亲在封底上画了一幅钢笔画头像,线条流畅,笔法飘逸。我和姐姐正在上小学,都爱画小人,所以对这幅画很感兴趣,我问姐姐:“这画的是谁呀?”姐姐琢磨了一会儿,恍然大悟:“这是爸的自画像!”我们俩哈哈大笑,“什么呀,一点都不像,爸的眼睛哪有这么大,爸哪有这么漂亮!”自此,我们对父亲的绘画水平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评价,我觉得他画得还不如我那个会画画的同桌。父亲的字很好,清雅俊逸。他右派“摘帽”回到北京后,在北京京剧团当编剧,有一段时间为剧团写过字幕,在宽不过四寸的玻璃纸卷上用蝇头小楷竖行书写,不能出错。我们那时候住的是木结构的房子,很不隔音,动静大了,父亲就会“嗯”的一声,更多的是在夜间书写,安静。据说,陈伯达去看戏,还称赞过父亲的字写得好。www.book56.com
20世纪60年代中期,父亲和母亲带我们去美术馆看过一次齐白石画展,之后就是史无前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了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父亲由于是样板戏《沙家浜》的作者受审,那段时间他先是愤懑、痛苦、委屈,后来逐渐平静下来,无所事事。我和姐姐陪着他逛公园,划船、遛弯儿,还陪他到故宫去,那时候门票很便宜,所以去过好几趟。父亲对于我们喜欢去的御花园、珍宝馆、钟表馆没有什么兴趣,他愿意去的是书画馆。书画馆的展品经常换,但父亲对这些画却非常熟悉,如数家珍,他告诉我,这幅宋徽宗的工笔花鸟有什么特点,那幅郑板桥的字是什么内容。有一次刚一迈进书画馆的门,还隔得老远,他就指着一幅画说:“唐寅的。”走到跟前一看,果然。父亲十分得意地笑了。可惜我对于书画一无所知,只是陪着他瞎逛,有时觉得他太张扬了,还让他小声点。父亲画了一幅画压在玻璃板下面,半本书大小的元书纸上画了一只长嘴大眼鸟,一脚蜷缩,白眼向天,旁边有八个字:八大山人无此霸悍。哥哥的一个同学看了问,这是什么意思?哥哥笑嘻嘻地说,八大山人是清代一个很有名的画家。那个同学说:“噢,明白了,就是说八大山人也没这么狂!”这幅画是父亲宣泄情绪时画的,可惜没有保存下来。
70年代末,父亲开始恢复小说、散文写作,心境渐渐开朗,有时高兴了画点画儿。他先是给好朋友朱德熙画了幅墨菊,朱伯伯很爱惜地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。有几个朋友看到了很欣赏,都要父亲画。于是一发而不可收。其实条件很简陋,父亲舍不得买宣纸。连颜色都没有,只有墨色一种。1983年夏天,我们搬了家,父亲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屋子。尽管极小,尽管集写作、睡觉、待客于一室,但他已经很知足了。在原来的住处他想写作,已经构思好了,却没有一张桌子,有时我上夜班刚睡起来,他就急急忙忙冲进来,铺开稿纸就写。我们都笑说,老头儿就像只母鸡,憋好了一个蛋,却没有窝来下。搬家后,母亲为他买了一张大书桌,于是父亲正正规规地画起画来。很快,他的小屋就到处堆满了画好的画,一卷卷,一堆堆,有时候连个下脚的地方也没有。由于父亲在家里很没地位,因此他的画也不怎么受重视。我们经常胡说八道,横加指责:“留那么多的空白干嘛,你真浪费!”“鸟哪有这么大的眼睛和嘴呀?一点都不像!”“爸,你画的花,杆子都这么老长,是不是底下不会画了,只好一笔拉下来?”父亲对于我们这些毫无道理的“攻击”,除了翻翻白眼,置之不理以外,别无他法。父亲很能凑合,有时候颜色用光了,他竟然用菠菜汁代替绿色,牙膏充当白色,还洋洋得意。多年后,我们整理他的画稿,一眼就看出哪张是用菠菜汁画的——绿色已经变成赭石色了。
对父亲的字,我们是没有资格评价的。他自己文章里写过,他在十多岁时,比较认真地临过一个时期的帖,在三个暑假里曾跟祖父和一个姓韦的先生读古文和写字。临过的帖有《圭峰碑》《闲邪公家传》《多宝塔》《张猛龙》,后来还临过《黄庭》《乐毅》,此外还读过不少帖。他说,他的字中有些笔意是靠“看”出来的。父亲对于书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而且非常执著。
随着父亲在文学界名声大起来,他的“画名”也渐渐传扬。一些朋友开始向他索画,父亲认真地为人作画,丝毫不亚于写作,尤其是要根据人的特征,在画上题字作诗,真是要花费一番工夫。但他乐此不疲。父亲写了字,画完画,尽兴了,就丢在一边不管了。毕竟这不是他的主业,他要写作,买菜,给我们做饭,还经常要背着母亲喝点酒。他的那些画就乱堆着,隔一段时间,我们就很不耐烦地用废报纸包包,放到书柜顶上。父亲从不跟我们谈论书画,因为我们不懂,只有我哥哥汪朗对字还多少懂一点。但他常常让我们看,如果我们称赞他的字画好,又恰巧挠到痒痒处了,他就大为高兴。无论写作还是写字绘画,他都非常在乎我们的意见,甚至包括不点儿大的孙女、外孙女的意见,只因为我们是他的家人。有一次,孙女汪卉买了一个工艺品:一只胖乎乎的小鸟站在鸟窝前。大家都觉得很好玩。汪卉认真地说:“这是我给爷爷买的,让他照着画。”又补充道:“他画的鸟都不像!”全家笑得前仰后合,其中笑得最高兴的是父亲。如今,这只小鸟还站在爷爷的书柜里。
父亲自己说:“我从小学到中学,都‘以画名’。我父亲有一些石印的和珂罗版印的画谱,我都看得很熟了。放学回家,路过裱画店。我都要进去看看。高中毕业,我本来是想考美专的。我到四十来岁还想彻底改行,从头学画。我始终认为用笔、墨、颜色来抒写胸怀,更为直接,也更快乐。”父亲把作画的手法融进了小说,他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,不喜欢繁复浓重。他说,他画的是对生活的喜悦。有评论家说,父亲的小说里有“画意”。让我们奇怪的是,父亲19岁离开家,从此并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让他写字画画,他近60岁才重又开始做画,笔法却毫不生涩,十分圆熟,一如他近60岁才又开始写小说散文而出手不凡。记得1987年父亲受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邀请到美国呆了三个月,行前画了些小张的画准备送人。考虑到国外不容易找裱画店,父亲特意把宣纸裁成方形,好让人家镶在镜框里。除了画他惯常画的花鸟以外,他还画了几张插瓶花卉,瓶是大肚广口的花瓶,还有些明暗立体的效果,花是康乃馨一类的花,调出了玫瑰红、蓝紫等浓重的颜色,还用了暗色的背景,很“洋”,近似油画。我们看了,都很惊讶,不知老头儿(我们都这样称呼他)还会出什么新花样。m.book56.com
父亲去世后,一次徐城北先生见到我,谈起父亲生前很希望出一本书画集。这一下提醒了我们,于是把父亲多年积存的画稿都翻出来整理。慢慢地一张一张地认真地看,我们才明白,我们失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。
父亲年轻时写的文章能让人感到他对色彩的敏感,老了以后写得短了,手法也接近白描。但在去世前一年有一篇散文却只写颜色:
颜色的世界
鱼肚白
珍珠母
珠灰
葡萄灰(以上皆天色)
大红
朱红
牡丹红
玫瑰红
胭脂红
干红(《水浒》等书动辄言“干红”,不知究竟是怎样的红)
说句实话,我来谈这个题目,实在不够资格。首先,我不懂书画;其次,我也不能说很懂我父亲。只能说说我眼中的父亲与他的书画了。
父亲会画画,喜欢画,这我们早就知道。家里曾有一本莫扎特的歌剧曲谱,是五线谱,谁都不识,不知从哪儿来的。但开本比较大,好像是16开,印刷很精美,封面封底是淡黄色的硬厚纸。父亲在封底上画了一幅钢笔画头像,线条流畅,笔法飘逸。我和姐姐正在上小学,都爱画小人,所以对这幅画很感兴趣,我问姐姐:“这画的是谁呀?”姐姐琢磨了一会儿,恍然大悟:“这是爸的自画像!”我们俩哈哈大笑,“什么呀,一点都不像,爸的眼睛哪有这么大,爸哪有这么漂亮!”自此,我们对父亲的绘画水平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评价,我觉得他画得还不如我那个会画画的同桌。父亲的字很好,清雅俊逸。他右派“摘帽”回到北京后,在北京京剧团当编剧,有一段时间为剧团写过字幕,在宽不过四寸的玻璃纸卷上用蝇头小楷竖行书写,不能出错。我们那时候住的是木结构的房子,很不隔音,动静大了,父亲就会“嗯”的一声,更多的是在夜间书写,安静。据说,陈伯达去看戏,还称赞过父亲的字写得好。www.book56.com
20世纪60年代中期,父亲和母亲带我们去美术馆看过一次齐白石画展,之后就是史无前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了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父亲由于是样板戏《沙家浜》的作者受审,那段时间他先是愤懑、痛苦、委屈,后来逐渐平静下来,无所事事。我和姐姐陪着他逛公园,划船、遛弯儿,还陪他到故宫去,那时候门票很便宜,所以去过好几趟。父亲对于我们喜欢去的御花园、珍宝馆、钟表馆没有什么兴趣,他愿意去的是书画馆。书画馆的展品经常换,但父亲对这些画却非常熟悉,如数家珍,他告诉我,这幅宋徽宗的工笔花鸟有什么特点,那幅郑板桥的字是什么内容。有一次刚一迈进书画馆的门,还隔得老远,他就指着一幅画说:“唐寅的。”走到跟前一看,果然。父亲十分得意地笑了。可惜我对于书画一无所知,只是陪着他瞎逛,有时觉得他太张扬了,还让他小声点。父亲画了一幅画压在玻璃板下面,半本书大小的元书纸上画了一只长嘴大眼鸟,一脚蜷缩,白眼向天,旁边有八个字:八大山人无此霸悍。哥哥的一个同学看了问,这是什么意思?哥哥笑嘻嘻地说,八大山人是清代一个很有名的画家。那个同学说:“噢,明白了,就是说八大山人也没这么狂!”这幅画是父亲宣泄情绪时画的,可惜没有保存下来。
70年代末,父亲开始恢复小说、散文写作,心境渐渐开朗,有时高兴了画点画儿。他先是给好朋友朱德熙画了幅墨菊,朱伯伯很爱惜地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。有几个朋友看到了很欣赏,都要父亲画。于是一发而不可收。其实条件很简陋,父亲舍不得买宣纸。连颜色都没有,只有墨色一种。1983年夏天,我们搬了家,父亲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屋子。尽管极小,尽管集写作、睡觉、待客于一室,但他已经很知足了。在原来的住处他想写作,已经构思好了,却没有一张桌子,有时我上夜班刚睡起来,他就急急忙忙冲进来,铺开稿纸就写。我们都笑说,老头儿就像只母鸡,憋好了一个蛋,却没有窝来下。搬家后,母亲为他买了一张大书桌,于是父亲正正规规地画起画来。很快,他的小屋就到处堆满了画好的画,一卷卷,一堆堆,有时候连个下脚的地方也没有。由于父亲在家里很没地位,因此他的画也不怎么受重视。我们经常胡说八道,横加指责:“留那么多的空白干嘛,你真浪费!”“鸟哪有这么大的眼睛和嘴呀?一点都不像!”“爸,你画的花,杆子都这么老长,是不是底下不会画了,只好一笔拉下来?”父亲对于我们这些毫无道理的“攻击”,除了翻翻白眼,置之不理以外,别无他法。父亲很能凑合,有时候颜色用光了,他竟然用菠菜汁代替绿色,牙膏充当白色,还洋洋得意。多年后,我们整理他的画稿,一眼就看出哪张是用菠菜汁画的——绿色已经变成赭石色了。
对父亲的字,我们是没有资格评价的。他自己文章里写过,他在十多岁时,比较认真地临过一个时期的帖,在三个暑假里曾跟祖父和一个姓韦的先生读古文和写字。临过的帖有《圭峰碑》《闲邪公家传》《多宝塔》《张猛龙》,后来还临过《黄庭》《乐毅》,此外还读过不少帖。他说,他的字中有些笔意是靠“看”出来的。父亲对于书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而且非常执著。
随着父亲在文学界名声大起来,他的“画名”也渐渐传扬。一些朋友开始向他索画,父亲认真地为人作画,丝毫不亚于写作,尤其是要根据人的特征,在画上题字作诗,真是要花费一番工夫。但他乐此不疲。父亲写了字,画完画,尽兴了,就丢在一边不管了。毕竟这不是他的主业,他要写作,买菜,给我们做饭,还经常要背着母亲喝点酒。他的那些画就乱堆着,隔一段时间,我们就很不耐烦地用废报纸包包,放到书柜顶上。父亲从不跟我们谈论书画,因为我们不懂,只有我哥哥汪朗对字还多少懂一点。但他常常让我们看,如果我们称赞他的字画好,又恰巧挠到痒痒处了,他就大为高兴。无论写作还是写字绘画,他都非常在乎我们的意见,甚至包括不点儿大的孙女、外孙女的意见,只因为我们是他的家人。有一次,孙女汪卉买了一个工艺品:一只胖乎乎的小鸟站在鸟窝前。大家都觉得很好玩。汪卉认真地说:“这是我给爷爷买的,让他照着画。”又补充道:“他画的鸟都不像!”全家笑得前仰后合,其中笑得最高兴的是父亲。如今,这只小鸟还站在爷爷的书柜里。
父亲自己说:“我从小学到中学,都‘以画名’。我父亲有一些石印的和珂罗版印的画谱,我都看得很熟了。放学回家,路过裱画店。我都要进去看看。高中毕业,我本来是想考美专的。我到四十来岁还想彻底改行,从头学画。我始终认为用笔、墨、颜色来抒写胸怀,更为直接,也更快乐。”父亲把作画的手法融进了小说,他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,不喜欢繁复浓重。他说,他画的是对生活的喜悦。有评论家说,父亲的小说里有“画意”。让我们奇怪的是,父亲19岁离开家,从此并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让他写字画画,他近60岁才重又开始做画,笔法却毫不生涩,十分圆熟,一如他近60岁才又开始写小说散文而出手不凡。记得1987年父亲受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邀请到美国呆了三个月,行前画了些小张的画准备送人。考虑到国外不容易找裱画店,父亲特意把宣纸裁成方形,好让人家镶在镜框里。除了画他惯常画的花鸟以外,他还画了几张插瓶花卉,瓶是大肚广口的花瓶,还有些明暗立体的效果,花是康乃馨一类的花,调出了玫瑰红、蓝紫等浓重的颜色,还用了暗色的背景,很“洋”,近似油画。我们看了,都很惊讶,不知老头儿(我们都这样称呼他)还会出什么新花样。m.book56.com
父亲去世后,一次徐城北先生见到我,谈起父亲生前很希望出一本书画集。这一下提醒了我们,于是把父亲多年积存的画稿都翻出来整理。慢慢地一张一张地认真地看,我们才明白,我们失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。
父亲年轻时写的文章能让人感到他对色彩的敏感,老了以后写得短了,手法也接近白描。但在去世前一年有一篇散文却只写颜色:
颜色的世界
鱼肚白
珍珠母
珠灰
葡萄灰(以上皆天色)
大红
朱红
牡丹红
玫瑰红
胭脂红
干红(《水浒》等书动辄言“干红”,不知究竟是怎样的红)